眼下,工業互聯網產業蓬勃興起,有專家預測未來15年產業規模將超11萬億元。工業互聯網產業機遇顯而易見,但挑戰也前所未有。
業內專家認為,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有四大區別:在技術架構上,消費互聯網以計算機信息為核心,工業互聯網以數據要素為核心;在技術要求上,消費互聯網要求大容量、高迭代、一定的智能分析,工業互聯網要求高可靠、低時延、極精準、強適配;在商業模式上,消費互聯網是流量經濟,工業互聯網是價值經濟;在應用場景上,消費互聯網具有可復制性,工業互聯網碎片化,不可復制。由此可見,工業互聯網是一個全新的產業形態。
工業與互聯網一旦相加,無疑會衍生并壯大諸多新興產業。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器,這些硬件是顯而易見可隨之壯大的產業;平臺類企業也是首先會迅速做大的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類企業與消費互聯網平臺類企業最大的不同是不可能一家獨大,不僅每個工業小門類都可能成就一個乃至多個平臺,就是單拎出某一領域,也可能成就一個平臺。目前,僅青島就涌現出40多個工業垂直互聯網平臺。全國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正以倍速增長。
硬件需要以軟件為靈魂,但軟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卻有大“軟肋”——難以復制。以人工智能的視覺識別技術為例,應用在智能城市中以識別人和車輛為場景的技術,研發成功后就可以無限復制,成本可以無限攤薄。而應用到工業場景,因為不同行業的場景千差萬別,復制起來極為困難,無疑將推高成本。同時,工業互聯網高可靠、低時延、極精準、強適配的要求,也對軟件研發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個“軟肋”和這些要求,是軟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大展拳腳的最大挑戰。
但是,相比智能城市的市場空間,無疑工業互聯網市場更加龐大,對軟件行業來說,工業互聯網領域將是其必爭之地。誰搶得了先機,誰就會贏得市場主動權。軟件行業必須摒棄急功近利、輕松賺錢的思想,扎扎實實做研發,凝神聚力補“軟肋”,只有在技術上更加強大,甚至打破“難以復制”這個技術桎梏,才能在工業互聯網產業的洶涌大潮中乘風破浪。
從另一個角度講,以人工智能、算法等為核心技術的軟件業,實際上已經從在淺水區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的階段,進入了必須深潛才能挖到寶藏的攻堅階段。是否充分認識到這個趨勢,決定著企業能否脫穎而出。(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成)